文殊兰是多年生粗壮草本,鳞茎球形。叶20-30片,带状,长0.9-1.2m。边缘波状,淡绿色。花葶直立,花10-20朵组成伞形花序,傍晚时发出 芳香。花被裂片白色,线形,雄蕊淡红色,花药线形,顶端渐尖,子房纺锤形。果近球形,直径3-5厘米,通常有1颗种子。多分布于华南地区,常生于海滨地区或河边沙地。叶、根药用,有行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可治疗跌打损伤,疯热头痛,热毒疮肿等症。
文殊兰属
石蒜科
Crinum asiaticum L. var. sinicum (Roxb. ex Herb.) Baker
罗裙带、水蕉、朱兰叶、海蕉、白花石蒜、文珠兰、文兰树、海带七、郁蕉、玉米兰
出现不健康的叶子应尽快剪掉销毁
每7天施一次稀薄的液肥,肥量不可过大
维持盆土微湿的状态,夏季要保证水分充足
盛夏需适当遮荫,冬季可接受全光照
文殊兰是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叶片宽大肥厚,常年浓绿,长可达1米以上,前端尖锐,好似一柄巨人的绿剑;花葶一年四季均直立生出,高度约与叶片等长,但大多只在夏秋两季开花,一般有花10朵—24朵,呈伞形聚生于花葶顶端;每朵花有6片细长的花瓣,中间紫红,两侧粉红,盛开时向四周舒展,甚至会向后弯曲,似乎尽力地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美丽与妩媚,且花香浓郁,飘散甚远,所以一向深受人们喜爱。花被线形、白色、清香、盛花期在7月。蒴果、种子大、绿色。
多年生粗壮草本。鳞茎长柱形。叶20-30枚,多列,带状披针形,长可达1米,宽7-1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叶与鳞茎药用,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治跌打损伤、风热头痛、热毒疮肿等症。
用法用量 5~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误食文殊兰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发烧。
★警 告
全株有毒,以鳞茎最毒,内服宜慎。故作为药用时候必须严格遵照医嘱,且严防小孩和动物的误食。
中毒症状:腹部疼痛,先便秘,后剧烈下泻,脉搏增速,呼吸不整,体温上升。
解救:早期可洗胃,服浓茶或鞣酸,应特别注意发生休克。亦可用白米醋4两,生姜汁2两,轻者含淑,重者内服。
【摘
文殊兰花原产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省区有栽培,但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栽培得尤其多,因为该地区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每个村寨里都有佛教寺院,文殊兰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之一,所以广泛种植。野生于河边、村边、低洼地草丛中,或栽植于庭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地。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常生于海滨地区或河旁沙地;现栽培供观赏。模式标本可能采自香港。
文殊兰性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和肥沃沙质壤土环境,不耐寒,耐盐碱土,但在幼苗期忌强直射光照,生长适宜温度15~20℃,冬季鳞茎休眠期,适宜贮藏温度为8℃左右。
文殊兰原产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中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省区有栽培,但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栽培得尤其多,因为该地区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每个村寨里都有佛教寺院,文殊兰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之一,所以广泛种植。野生于河边、村边、低洼地草丛中,或栽植于庭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常用的方法为播种和分株法
夏季充足供水,保持盆土湿润;每周追施稀薄液肥一次,花葶抽出前宜施过磷酸钙一次。花后要及时剪去花梗。9月上旬或10月下旬将盆花移入室内,放在温度为10℃左右的干燥处,不需浇水,终止施肥。喜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较耐盐碱土。于3~4月将鳞茎栽于20~25厘米的盆中,不能过浅,以不见鳞茎为准,栽后充分浇水,置于阴处。地栽文殊兰每2~3年要分栽一次,以保持植株健壮,开花繁茂,否则生长不旺,开花稀少。
养护要点
1.大盆深栽。为了满足文殊兰生长期间所需要的养分,在栽培时,应选择较大的
在高温潮湿时,叶片和叶基部易发生叶斑病和叶枯病。
应加强管理,及时清除病叶,保持通风。发病初期可用化学方法防治。
叶斑病
文殊兰叶斑病发病严重时矮化变黄或枯死。病菌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初为褐色小斑,四周有褪色晕圈,扩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部为黄白至灰褐色,后期病斑出现黑色粒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往往连成一片,叶片萎蔫枯干致死。病原为Macrophmina phaseoli Ashby,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孢属。分生孢子椭圆形至棍棒形,微弯,大小为16-32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