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

秋水仙(学名:Colchicum autumnale),属于秋水仙科秋水仙属,生物碱秋水仙素就是因是从本植物首次萃取出而得名。
秋水仙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8~10月开花。花蕾呈纺缍形,开放时似漏斗,淡粉红色(或紫红色),端庄秀丽,受人喜爱。鳞茎含秋水仙碱,可供药用,尤其适用于多倍体育种,同属植物约60余种,其中大部分是秋天只开花不长叶,花朵粉红色或深红色,直接从地下茎抽邮花1-4朵,有着“地下花”之美誉。
秋水仙属
百合科
Colchicum autumnale L.
九月十一日生日花:秋水仙(Meadow Saffron) 花 语:单纯(Easy) 秋水仙有几个不甚文雅的名字,如:不穿内衣的少女、裸体女人…等等,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外型令人容易产生的联想。要等到所有叶片凋谢落尽後,它才开出花朵。因此它的花语是-单纯。 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个性单纯、不造作,身心宛如一张乾静的白纸。在这个像大染缸的社会里,反而具有一股清新健康的气质。当然,有幸成为这种人的亲密伴侣,还真是前世修来的福气呢! 在古代的基督教中,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
秋水仙是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球茎卵形,外皮黑褐色。地下具有卵形鳞茎。茎极短,大部埋于地下。叶披针形,长约30cm。秋季先开淡红色花,很美丽,第二年春天长出线形暗绿色叶子。8~10月开花。每葶开花1~4朵,花蕾纺缍形,开放时漏斗形,淡粉红色(或紫红色),直径约7~8cm。 雄蕊比雌蕊短,花药黄色。蒴果,种子多数,呈不规则的球形,褐色。已有水培秋水仙。 秋水仙的叶枯萎一段时间后,花梗才会从地上长出。
药用价值 性状特征 在秋水仙花及球茎内有多种毒性极强的生物碱,主要有石蒜碱、雪花莲胺碱及秋水仙碱(又称秋水仙素)等,口服6毫克秋水仙碱即可致人死亡。秋水仙碱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乳腺癌、肺癌、胃癌、皮肤癌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此外还可用于缓解痛风的急性发作。秋水仙碱的毒副作用较大,急性中毒后常见症状为剧烈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慢性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对骨髓造血的直接抑制作用,易引起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我国民间常用秋水仙的花及球茎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关节炎等,但因剂量
秋水仙夏季喜凉爽、干燥气候,冬季要求温暖湿润,生长季节要有充足阳光,并要求肥沃疏松及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秋水仙原产于欧洲和地中海沿岸,中国自七十年代起从国外引进种子和球茎,分别在北京、庐山、昆明等地试种,已取得不错的成果。园林中常用作岩石园或花坛种植。由于生物工程科学的发展,对秋水仙碱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各地都在扩大种植面积。
栽培管理 冬季喜湿润多雨、耐严寒,夏季宜干燥炎热的环境,以及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 质壤土。所以栽植地势宜选高燥平地,栽培前应严格进行消毒,防止线虫病、立枯病和腐烂病的发生。如果发现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等,可用50%辛硫磷进行开沟喷洒,也可早晚人工扑杀或配毒饵诱杀。秋季多雨时节、花药易被霉菌侵袭,鳞茎容易腐烂,应及时采取措施和预防。冬季,挖出的鳞茎应置于室内贮藏越冬,来年再种植。种植时,株行距一般为15×15厘米,使其得到充分的养料和光照,方能生长良好。亦可用种子和小子球繁殖,盖土不宜太深,1.5~2厘米厚
灭绝威胁 2008年1月18日,有120个国家参与的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称:“400种药用植物因过度开采和森林采伐而受到灭绝的威胁,对未来发现治愈疾病的方法造成了威胁。”这些植物包括红豆杉(树皮中所含的紫杉醇用来治疗癌症)、丽杯角属(Hoodia,产自纳米比亚,减肥药来源)、半数木兰属物种(中药中被用于治疗癌症、智力衰退和心脏病的历史达几千年之久)和秋水仙(用于治疗痛风)。联盟并发现全球有50亿人因传统医学的保健作用而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