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茎茴香

球茎茴香学名Foeniculum dulce D.C.,英文名Florence Fennel,别名意大利茴香、甜茴香,为伞形花科茴香属茴香种的一个变种,原产意大利南部,现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1964年球茎茴香引进北京,却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近些年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城市为满足涉外饭店及大型超市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纷纷引种、栽培。
球茎茴香是伞形花科茴香属的一个变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及西亚,其茎的上部叶鞘膨大而形成的长扁球形的脆嫩球茎及嫩叶供食用,根和种子也可作香料和蔬菜,整株无废弃部分,球茎茴香含茴香醚、茴香酮、茴香醛等挥发油,富有辛香气味,并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各种人类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因它能促进胃肠蠕动和帮助消化,早在罗马时代,妇女们就知道食用茴香能抑制肥胖的发生。故它也是良好的减肥蔬菜。
茴香属
伞形科
Foeniculum dulce D.C
大利茴香、甜茴香
【根系】 主根发达,须根、侧根较少。主要分布在10~20厘米的土层中。 【茎】 短缩茎,不易辨认,营养生长期株高70~100厘米。 【叶】 2~4回羽状复叶,小叶丝状,绿色;叶柄长,有大叶8~10片时,叶柄基部的叶鞘开始变肥厚成肉质,并相互紧密抢合成扁圆形球状或近圆形的假茎,重250~1 000克,质脆味甘,为主要供食产品。 【花】 花茎长,大型伞形花序,花黄色,有香气、花小,雄蕊5枚,子房2室,花瓣5枚,雌难同花,异花授粉。 【果实】 长扁椭圆形,双悬果,成熟时黄褐色,可分离成2粒种子,种子无休眠期,落
食疗价值 球茎茴香和中国种植近二千年的小茴香是同一种植物,两者从叶色、叶形、花序、果实、种子等植物学性状及品质、风味等其它特征上相比,都极为相似,只是球茎茴香的叶鞘基部膨大、相互抱合形成一个扁球形或圆球形的球茎。成熟时,球茎可达250~1000克,成为主要的食用部分,而细叶及叶柄往往是在植株较嫩的时候才食用,可作馅。种子同小茴香一样具有特殊的香气,可作调料或药用。 球茎茴香膨大肥厚的叶鞘部鲜嫩质脆,味清甜,具有比小茴香略淡的清香,一般切成细丝放入调味品凉拌生食,也可配以各种肉类炒食。在欧美球茎茴香是一种很
目前球茎茴香种子多从国外引进,及从引进品种中自行选留繁种,多为常规品种。 1、扁球形类型:叶鞘基部膨大呈扁球形、淡绿色,外层叶鞘较直立,左右两侧短缩膨大明显,外部叶鞘不与地面接触,单球重250~500克,其中以荷兰的11号好,从播种到采收球茎约75天。 2、圆球形类型:株高、叶形、叶色与扁球形无大差异,但球茎比扁球形更紧实,颜色略淡。外形似拳头,叶鞘短缩明显,抱合紧,不仅左右两侧膨大,前后也有明显的膨大,但外层叶鞘常常紧贴地面。如遇低温高湿天气极易发生菌核病。单球重250~1000克。 3、荷兰球茎茴香:
1、温度: 球茎茴香喜冷凉气候,在旬平均气温10~22℃条件下生长良好。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0℃,白天不宜高于25℃,夜间不低于10℃,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生长和品质。苗期能耐-4℃低温和35℃高温。幼苗在4℃左右低温下才能通过春化。 2、水分: 球茎茴香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要求严格,尤其在苗期及叶鞘膨大期,要求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和湿润的土壤,不宜干旱。 3、光照: 球茎茴香属长日照植物,全生长过程都需要充足的光照,长日照可促进花芽形成,在通过春化阶段后在长日照高
适期播种 冬季球茎茴香栽培,从播种到采收一般需要130~150天,为在春节前采收上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适宜的播种期应选择在8月上~下旬,尤其是采用育苗移栽的,应在8月上~中旬播种。 培育壮苗 壮苗能够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对以后结球、球型大且紧实有利,而徒长苗则由于其瘦弱,往往导致植株旺长,虽然球较早,但球茎较小、球型扁长、产量较低、外观较差,因此培育壮苗是夺取高产的关键之一。 球茎茴香的壮苗要求:植株有5~6片叶,株高15~20厘米。叶片肥厚,叶柄宽大,叶色深绿。 【培育壮苗的措施】 1.营养土配制:
栽培季节 华北地区可在露地和保护地相结合做到周年生产,但春季露地栽培必须选择较耐热和对光照要求不严格的早熟品种,如日本的早球茎茴香。一般欧洲引进的品种或苗期管理不当,易发生早抽薹不结球现象。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各品种均宜,采收期为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这时期采收的可假植于阳畦或贮放于菜窖随时上市。11月以后采收的需用改良阳畦或温室栽培,播种期宜安排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或中间,采收期从11月下旬至翌年2月。冬春茬于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在不加温温室播种,12月中旬至1月中旬定植温室,3~4月采收。 育
球茎茴香的抗病性很强,新菜区很少发生病害,老菜区及保护地栽培,有时因管理不善而发生幼苗猝倒病和菌核病。 1、猝倒病 病原为瓜果腐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幼苗嫩茎和根茎部,发病初期病部呈现水浸状,后期植株腐烂或猝倒,发病严重时会成片死亡。在温暖多湿的条件下的老菜园中较易发生。 防治方法:苗期不使用大水漫灌,控制环境的湿度,初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喷洒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稀水500倍,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对水800倍,每7~10天喷洒一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