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香桂

日香桂(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cv.'rixianggui'):是桂花的一个园艺品种,因具有不断开花,香气浓郁的特点而得名。
日香桂为常绿灌木,分枝多、节间短,叶片光滑,色绿,叶缘少齿或无锯齿。两面通常具腺点;具叶柄。花两性,雌雄异株或雄花、两性花异株,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顶生的短小圆锥花序;苞片2枚,基部合生;花萼钟状,4裂;花冠白色或黄白色,呈钟状,圆柱形或坛状,裂片4枚,花蕾时呈覆瓦状排列;雄蕊2枚,着生于花冠管上部,药隔常延伸呈小尖头;子房2室,每室具下垂胚珠2枚,花柱长于或短于子房,柱头头状或2浅裂,不育雌蕊呈钻状或圆锥状。果为核果,椭圆形或歪斜椭圆形,内果皮坚硬或骨质,常具种子1枚;胚乳肉质;子叶扁平;胚根向上。染色体基数X=23。
日香桂香气四溢,沁人心脾。极具显著的优点是花茎伸出绿叶,能常年有花,并花开不断。模式标本母树现保存在苍溪县东溪乡境内。树龄约100年,树高6米,胸径22厘米,冠幅5.8米,长势中等。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各地。 
木犀属
木犀科
Osmanthus fragrans cv.'rixianggui'
木犀、九里香、金粟
外貌 日香桂树冠圆球形至椭球形,分枝较紧密。树皮浅灰色,皮孔小,圆或椭圆形,分布较稀疏。标准株分枝力平均2.6个,春梢平均长度16.3cm,节数平均5.3节/梢,腋芽数平均22.1枚/梢。 叶 叶片绿色至深绿色,硬革质,略有光泽;早春梢叶常宽阔,倒卵或倒披针形,全缘;晚春梢及夏秋梢叶常狭长,长椭圆形,中上部有疏尖锯齿;叶面平展,叶长7.5~12.0cm,平均9.9cm,叶宽2.8~4.3cm,平均3.5cm,长宽比约2.9;叶缘微波状,反卷;侧脉10~12对,较整齐,网脉两面均明显;叶尖短尖至钝圆;叶基
日香桂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平喘、化痰降压功效。随着其医疗、保健作用发掘利用。
日香桂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它喜欢中性偏酸、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要求温凉湿润的小气候,有一定耐寒性。每年萌动期较早。在中国东北、华北各地,盆栽能正常开花;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露地可以安全越冬;在全年温度较高的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也较能适应,每年能如期开花。 日香桂的花芽能不断分化,并具有春芽嫩枝即开花,木质化老枝也能够密生花蕾并开花的奇异特征。由此保证了日香桂开花的长时性和花开的连续性。当年生二叶小苗即开花,是普通桂花所难以比拟的。且适应性好,耐寒耐旱,易栽易活。
日香桂通常采用扦插育苗。因春梢花芽多,扦条扦插后往往仅能愈合而不能生根,成活率较低。改用秋插效果较好;次年春季如能就地移栽一次进行炼苗,则栽植成活率可以明显提高。  嫁接繁殖 挖掘砧木春季发芽前,上山挖取多年生、型好的山白蜡。根据原桩的自然形态定型修剪。确定留下2-4个桩干,每个位干留10-15厘米横截断。用塑料袋包一下剪口,待发芽后去掉塑料袋,防止水份走失,使桩干上部位干枯。然后植干口径适宜的花盆内。清明后,当桩干上的新芽长到15厘米时,在适当的部位选留2-4个(即每个桩干留一个)粗
施肥 养护嫁接成功后,可连盆一起落地养护。每半个月施一次经泡制腐烂浠释后的饼肥,叶面喷施一次光合微肥。发现叶斑病,可喷500倍抗枯灵防治。如有红蜘蛛,可喷2000倍桃小灵防治。当室外0℃左右时,可搬入室内,放5级左右阳光照射处。春季室外最低温度3℃以上时,可搬出室,再落地养护。笔者曾用此法,在一株数十年的山白蜡上嫁接两个2-3叶日香桂,经一年养护叶片达百枚以上,便基本上定型。 修剪 整形修剪根据原桩的自然形态,可以修剪整形成直干式、斜干式、卧干式、枯干式、露根式等。无论那种整形,切不可操之过急,造成欲速
日香桂的主要病虫害有:褐斑病、枯叶病、炭疽病、白介壳虫、盾介虫、全爪螨;红蜘蛛等应及时防治。现将江西三农花木园林针对日香桂病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褐斑病及枯叶病 褐斑病及枯叶病都危害叶片,从叶片基部及边缘开始,使叶片逐渐枯黄,继而变成褐色,甚至脱落。可先用人工摘除病叶烧毁;另一方面要增施钾肥及腐殖肥,以提高其抗病力。病发期间可喷洒硫酸钢、石灰水溶液,比例为1:2:150。 白介壳虫 白介壳虫常出现在梅雨季节;此虫针状口器吸食叶片中之液汁,使叶片形成斑点、卷曲、皱缩等病态。发病时,可用80%敌敌畏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