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银桂

晚银桂(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Wan yingui'):常绿性高灌木及小乔木。叶对生,单叶,叶片革质,全缘,两面通常具腺点;具叶柄。花两性,雌雄异株或雄花、两性花异株,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顶生的短小圆锥花序;苞片2枚,基部合生;花萼钟状,4裂;花冠浅黄色,呈钟状,圆柱形或坛状,裂片4枚,花蕾时呈覆瓦状排列;雄蕊2枚,着生于花冠管上部,药隔常延伸呈小尖头;子房2室,每室具下垂胚珠2枚,花柱长于或短于子房,柱头头状或2浅裂,不育雌蕊呈钻状或圆锥状。果为核果,椭圆形或歪斜椭圆形,内果皮坚硬或骨质,常具种子1枚;胚乳肉质;子叶扁平;胚根向上。染色体基数X=23。 
晚银桂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栽培的桂花品种,在当地俗称晚黄。栽培园艺品种,供观赏。
木犀属
木犀科
Osmanthus fragrans 'Wan yingui'
晚黄
外貌 晚银桂是常绿性高灌木及小乔木,树冠圆球形,树身较矮,枝叶较稀,树皮浅灰色,皮孔小,椭圆或圆形,分布稠密;该品种的重要特征是成年树树干分叉处有明显的沟裂痕;枝条细软,容易披垂。标准株分枝力平均2.7个,春梢平均长度为9.2厘米,节数平均6.0节/梢,腋芽数平均20.8枚/梢,每节单侧3芽及3芽以上叠生率占42.4%。 叶 晚银桂的叶片绿色或深绿色,薄革质,有光泽;长椭圆或椭圆形;叶长5.5-9.5厘米,平均8.0厘米,叶宽2.4-3.6厘米,平均3.1厘米,长宽比约2.6,是银桂品种中叶形较小、且叶
晚银桂属长日照植物,喜在充足的阳光和土层肥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长,土壤要微酸,PH5.5-6.5。忌碱土,怕积水和煤烟。晚银桂幼树耐庇荫,中年以后则喜光照。一般酸性土和钙质中性土都能适应,但其极不耐涝,宜选用地势高燥地段种植。生长势阴坡好于阳坡;而花的产量则阳坡多于阴坡、山地多于平地、特别是以向阳山坞花的产量最高。
晚银桂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栽培的桂花品种,在当地俗称晚黄。栽培园艺品种,供观赏。
晚银桂的繁殖可采用扦插育苗和压条育苗。 扦插繁殖 在春季发芽前进行,选一年生枝条作插条,插入素沙土或草炭土内,上面覆盖塑料薄膜,放在蔽阴处养护,立秋后即可生根。 扦插时间 5月中旬到6月下旬为最适时期(秋插可在8月中旬到9月下旬),有些地方认为桂花早春就萌发新梢,可提前到4月份进行扦插,实践证明,那时插穗木质化程度虽然较高,但气温地温均较低,扦插后不易生根,插穗容易腐烂变质。 插穗的选择与处理 用当年萌发的嫩梢进行扦插。为使插穗健壮饱满,在冬季必须对采穗母树进行肥水管理。在采穗前1-2个月施2-3次速效
褐斑病 褐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发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mm,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这就是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但不会扩长到叶脉。此病菌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3月开始生长、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抵抗此病的能力强。 防治方法 冬季清除病株残体、病叶并及时销毁,引入的苗木应剪除病叶,重病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施高锰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