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为莎草科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茎作蔬菜食用,以球茎及地上部分入药。秋末割取地上部分,晒干,球茎可新鲜采用。古称凫茈(凫茈),俗称马蹄,又称地栗,因它形如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称它马蹄,仅指其外表;说它像栗子,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所以有地栗之称。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安徽省庐江县原杨柳乡盛产高品质荸荠,是中国最大的“荸荠之乡”。
地下有匍匐茎,先端膨大为球茎,球茎呈扁球状,表面光滑,熟后呈深栗壳色或枣红色,有3-5圈环节,并有短鸟嘴状顶芽及侧芽。原产印度和我国南部,现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等的水泽地区。每年冬、春季上市。[2]
【释名】生长在浅水田中,三四月长苗,茎直着往上长,没有枝叶,形状如龙须。根白嫩,秋后结果,大如山楂、栗子,脐上长很多毛,累累向下伸入泥中。野生的、色黑而小,食时多滓。人工种植的,色紫而大,食时多汁。荸荠性能毁铜,铜器中贮荸荠,很易腐坏。
【性味】味甘,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主治消渴,祛体内痹热,温中益气。开胃消食,治呃逆,消积食,饭后宜食此果。还可治误吞铜物等及便血,血崩等血症。研成末食,明耳目消黄疸,使肠胃不饥。但不可多食,否则使人腹胀气满。

别名
茨菰(在正宗成都话里,这个是叫ci gua er)、马蹄(在广州为“泮塘五秀”之一)、蒲荠(浙江柳市、浙江台州、江苏连云港、江苏泰州,荠的发音和国语相同)、荠子(安徽芜湖)、果子(安徽无为)、乌芋、地栗、地梨(上海)、苾荠、通天草(浙江杭州)、蒲萁(安徽泾县和湖北广水)、皮丘(发音为pí,qiǔ,荆州和当阳)、钱葱(广东潮汕)、慈姑(湖南邵阳) 、萁米(湖南常德、张家界)、布吉(湖北襄阳)、磁米(湖南岳阳包括湖北),茨米(发音为cí,mǐ)、磨荠(湖南汝城)、蒲丘(四川、重庆)、莆萱(四川达州)、蒲箕(贵州)、蒲子(江西抚州、进贤)、马荠(江西瑞金)、马荠子(江西宁都)蒲秋(江西景德镇、东乡)、蒲栗子(湖南耒阳)、蒲荠子(湖南长沙)、慈顾子(湖南衡山 、湖南平江、江西安福)尾梨(福州十邑)、白衣(吕四),田子啊(福建)。
湖南有些地方也称“荸荠”为“慈姑”,比较容易混淆,实际上荸荠和慈姑不是同一种植物,药性和营养成分不一样,要注意区分!

华夏四荠
南昌马蹄、苏州地栗、桂林马蹄、黄梅荸荠
荸荠属
莎草科
Eleocharis tuberosa
马蹄、水栗、芍、凫茈、乌芋、菩荠、果子、白地栗、芽菇、莆萱、莆萩、黑三棱、莳菇、葱藕、马蹄爽、田柿、钱葱、蒲青、浮须、蒲荠、糍米、荠米、南荠、马荠、地粟、尾梨、荸地、皮球、荠子、地栗、地梨、苾荠、通天草、蒲萁、皮丘、萁米、布吉、磁米、茨米、磨荠、蒲丘、蒲箕、蒲子、马荠子、蒲秋、蒲栗子、蒲荠子、慈顾子、白衣、田子啊、葃菇、水芋、乌茨、葧脐、黑山棱、铁葧脐、红慈菇、马薯
茎 荸荠是莎草科植物荸荠地下匍匐茎先端膨大的球茎,有细长的匍匐根状茎,在匍匐根状茎的顶端生块茎,俗叶荸荠。 秆叶 荸荠的秆多数,丛生,直立,圆柱状,高15-60厘米,直径1.5-3毫米,有多数横隔膜,干后秆表面现有节,但不明显,灰绿色,光滑无毛。叶缺如,只在秆的基部有2-3个叶鞘;鞘近膜质,绿黄色,紫红色或褐色,高2-20厘米,鞘口斜,顶端急尖。小穗顶生,圆柱状,长1.5-4厘米,直径6-7毫米,很淡绿色,顶端钝或近急尖。 花 荸荠有多数花,在小穗基部有两片鳞片中空无花,抱小穗基部一周;其余鳞片全有花
食疗价值 浅水性宿根草本,球茎可食,它有一层紫黑色外表,皮内果肉洁白,古时候就被人称为“地下雪梨”。荸荠可以做蔬菜,也可以做水果,生食的时候清脆可口、味道清爽,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时令之品。 荸荠有预防急性传染病的功能,它营养丰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两用食物。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铁、钙、磷和碳水化合物。 由于荸荠含有各种不同的营养,它的食疗功效也很好,它具有解毒、利尿等功效。经了解,荸荠中的磷含量是所有茎类蔬菜中含量最高的,磷元素可以促进人体发育,同时可以促进体内的
黑籽荸荠 黑籽荸荠是莎草科荸荠属的植物,分布于日本、台湾、缅甸、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福建等地,一般生于路旁及水边。 桂林马蹄 广西桂林市地方品种。株高100-120厘米,开展度20厘米。球茎扁圆形,高2.4厘米,横径4厘米,顶芽粗壮,二侧芽常并立,故有“三枝桅”之称。皮红褐色,肉白色,单个重30克。以鲜食为主,也可熟食和加工,糖分较高,肉质爽脆,品质优。生势旺盛,抗倒伏力较强。6-7月用球茎育苗,苗期25天,生长期130-140天,亩产1500-2000公斤。&a
荸荠喜生于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里,喜温爱湿怕冻,适宜生长在耕层松软,底土坚实的壤土中。 荸荠在栽培上要求有20-25厘米的耕作层,这样既利于球茎的生长发育,又不致球茎深钻,个体发育大小均匀整齐一致,也有利于掘收。耕层过粘,不利于球茎的膨大,腐殖质过多,球茎的含糖量降低,甜味差。适宜在浅水中生长,在营养需求上,要求氮肥较少,磷肥较多。在整个生长期中,要求有充足的光照。
荸荠原产印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广东等水泽地区。 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江苏、安徽、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低洼地区。河北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种荠选择 繁殖采用球茎亦称果球进行无性繁殖。荸荠是通过匍匐茎繁殖的,播种前逐个选取表皮无破损、顶芽侧芽粗壮健全、皮深褐色、单球茎重为15克以上、具有所栽培品种特征的球茎做种荠,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8-24小时,杀死表面病菌,每亩大田需种荠大约15-20千克。 育苗时间 荸荠育苗时间因移栽时期而定,早水荸荠因前期气温低,在移栽前40-45天(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育苗,晚水荸荠因育苗时气温较高,在栽植前20-25天育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清明到谷雨期间育苗,育苗前先进行室
整地 最好选择在日照充足、表土疏松、底土比较坚实,耕层20厘米左右,水源充足,灌溉方便,水体洁净的水田种植。定植前要将田块深耕15厘米左右,然后施入基肥,施肥的参照标准是每亩施入腐熟的猪厩肥300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氯化钾10-15千克、碳铵15千克,最后整细耙烂,使田土成为泥糊状。 定植 长江中下游地区荸荠定植的时间可以安排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定植前小心将秧苗挖出,洗去泥土就可以定植了。荸荠定植的株行距以30×50厘米左右为最好,每穴栽1株,每亩栽植2500-3000株。栽植荸荠应该深浅适宜,
病害防治 常见病害主要有枯萎病、茎腐病、菌核病等,农民 称“荸荠瘟”,是由这几 种病害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发生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病早,蔓延快,危害大,是荸荠毁灭 性病 害。发病初期,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后期扩大成黄色大斑。 防治方法: 杜绝菌源:催芽前将种荠用25% 多菌灵500倍液浸泡8-10小时,排种前将有芽球茎浸泡1-2小时;苗床地和大田前2-3年不应栽过荸荠;荠田水源应 清新,不宜串灌。 及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水稀释500-1000倍,或45%代森铵100倍液,或70%托布津
文献选录 《食疗本草》:“荸荠,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若先有冷气,不可食,令人腹胀气满。小儿秋食,脐下当痛。” 《本草纲目》:“主消渴痹热,温中益气,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 《罗氏会约医镜》:“荸荠益气安中,开胃消食,除热生津,止痢消渴,治黄疸,疗下血,解毁铜。” 文化欣赏 明·吴宽。《赞荸荠》:“累累满筐盛,大带葑门土,咀嚼味还佳,地粟何足数。” 明·王鸿。《题野荸荠图》:“野荸荠,生稻畦,苦辣不尽心力疲,造物有意防民饥。年来水患绝无谷,尔独结实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