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口服多量时产生强烈的幻视。花语是信仰者的幸福/仰慕的信。原产我国及日本,前苏联至北美也有分布。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根状茎横走,粗状,稍扁,直径0.5~2cm,有多数不定根(须根)。叶基生,叶片剑状线形,长50~120cm,或更长,中部宽1~3cm,叶基部成鞘状,对这抱茎,中部以下渐尖,中助脉明显,两侧均隆起,每侧有3~5条平行脉;叶基部有膜质叶鞘,后脱落。花茎基生出,扁三棱形,长20~50cm,叶状佛焰苞长20~40cm。肉穗花序直立或斜向上生长,圆柱形,黄绿色,长4~9mm,直径6~12cm;花两性,密集生长,花被片6枚,条形,长2.5mm,宽1mm;雄蕊6枚,稍长于花被,花丝扁平,花药淡黄色;子房长圆柱形,长3mm,直径1.2mm,顶端圆锥状,花柱短,胚珠多数。浆果红色,长圆形,有种子1~4粒。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菖蒲属
天南星科
Acorus calamus L.
臭菖蒲、水菖蒲、泥菖蒲、大叶菖蒲、白菖蒲
最好保持在20-25℃之间
象征意义:神秘的人 (由于常说的菖蒲其实包括很多种类,这些种类又有不同的花语。因此菖蒲有双重花语的说法、相信者的幸福。)
菖蒲在德国的花语:婚姻完美
生长过程中需及时剪除病枝病叶
多浇水,保证土壤湿润
保持半阴,每天给予它3小时左右的光照
宜用疏松透气的砂质壤土栽培
每2年换一次盆
根茎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根状茎横走,粗状,稍扁,直径0.5~2cm,有多数不定根(须根)。
叶
菖蒲的叶基生,叶片剑状线形,长50~120cm,或更长,中部宽1~3cm,叶基部成鞘状,对这抱茎,中部以下渐尖,中助脉明显,两侧均隆起,每侧有3~5条平行脉;叶基部有膜质叶鞘,后脱落。花茎基生出,扁三棱形,长20~50cm,叶状佛焰苞长20~40cm。
花
菖蒲的肉穗花序直立或斜向上生长,圆柱形,黄绿色,长4~9mm,直径6~12cm;花两性,密集生长,花被片6枚,条形,长2.5mm,宽1mm
医用
主治:能为辟秽开窍,宣气逐痰,解毒,杀虫。治癫狂,惊痫,痰厥昏迷,风寒湿痹,噤口毒痢,外敷痈疽疥癣。开窍,化痰,健胃。用于癫痫、痰热惊厥、胸腹胀闷、慢性支气管炎。
化学成分:含α-、β-细辛醚、顺甲基异丁香酚、甲基丁香酚、菖蒲烯二醇(cal-amendiol)、菖蒲螺烯酮(acorenone)、水菖蒲酮(shyobunone)、菖蒲螺酮(acorone)、菖蒲大牯牛儿酮(acoragermacrone)、菖蒲酮(acolamone)、异菖蒲酮(isoacolamone)等。
毒理作用:大鼠腹腔注射菖
唐菖蒲
别名剑兰、菖兰、什样景、扁竹莲,学名Gladiolus hybridus,为鸢尾科唐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球茎。
生物学特性 唐菖蒲原产非洲热带与地中海地区。喜凉爽的气候条件,畏酷暑和严寒。要求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
形态特征:唐菖蒲株高40一150cm,每株有刚直的叶片6—9枚,规则的嵌迭排列,长35—60cm,宽4—6cm,硬质,叶梢锐尖,叶脉6—8条,凸起而显著,呈平行状。
唐菖蒲地下部分具球茎、须状根和收缩根。球茎为休眠器官。春天栽种一粒母球,秋天可收得一个或若干个2cm以上
菖蒲生于海拔1500-1750米(2600米)以下的水边、沼泽湿地或湖泊浮岛上,也常有栽培。
菖蒲最适宜生长的温度20-25℃,10℃以下停止生长。冬季以地下茎潜入泥中越冬。喜冷凉湿润气候,阴湿环境,耐寒,忌干旱。
菖蒲原产我国及日本,前苏联至北美也有分布。
菖蒲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主要有分株、播种两种方法
神草
先民还崇拜某些草类,如把天南星科的菖蒲当作神草。《本草·菖蒲》载日:“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
人们在崇拜的同时,还赋予菖蒲以人格化,把农历4月14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正由于菖蒲神性,加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数千年来,一直是我国观赏植物和盆景植物中重要的一种。
驱虫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