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学名: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是骨碎补科,骨碎补属附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鳞片阔披针形或披针形,叶远生,叶柄深禾秆色或带棕色,叶片五角形,四回羽裂;羽片对生或近对生,有短柄,斜展,裂片椭圆形,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管状,先端截形,褐色,厚膜质。
分布于中国辽宁、山东、江苏及台湾。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海拔500-700米。朝鲜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产地:日本。
该种根状茎药用,有坚骨、补肾之效。
骨碎补属
骨碎补科
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
附生植物,植株高15-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4-5毫米,密被蓬松的灰棕色鳞片;鳞片阔披针形或披针形,长达8毫米,先端长渐尖,边缘有睫毛,中部色较深,边缘色较浅。
叶远生,相距1-5厘米;叶柄长6-20厘米,粗1-1.5毫米,深禾秆色或带棕色,上面有浅纵沟,基部被鳞片,向上光滑;叶片五角形,长宽各8-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浅心脏形,四回羽裂;羽片6-12对,下部1-2对对生或近对生,向上的互生,有短柄,斜展,基部一对最大,三角形,长宽各5-10厘米或稍长;一回小羽片6-10对,互生,有短柄,斜向上,
骨碎补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海拔500-700米。
分布于中国辽宁(大连)、山东(崂山、昆箭山、牟平、招远、威海)、江苏(海州)及台湾。朝鲜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产地:日本。
分株繁殖
骨碎补植物有肉质、密被鳞片的根状茎。将骨碎补根茎切成(10±2)厘米的小段,每段保留3-5个芽点,3-5片孢子叶,然后固定在树上或山石上,覆盖少量苔藓,加强喷水管理,约2个月有新的营养叶和根状茎生成。分株法对骨碎补资源保护有一定的意义,但需就近采挖,原根系尽可能完整,最好在原生境状态下种植,而且繁殖系数低,不便于运输。
孢子繁殖
孢子繁殖是扩大繁殖的有效途径之一,骨碎补属植物孢子囊群着生于叶脉交叉处,圆形,不具囊群盖,自然状况下,其孢子萌发率低,配子体发育、性器官发育、受
湿度
骨碎补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尤其在幼苗期。生长期每天需浇水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地上部分喷雾。若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若24小时内仍未恢复,需将地上萎叶全部剪去,可能会重新萌发新叶。若地上部分先黄化后凋萎,这可能是浇水太多引起的,必需将整株拔出,修剪腐根,重新栽植。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分裂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腐叶。最忌闷热,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