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蕨为水龙骨科扇蕨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西南地区,生于海拔1500-2700m处的阴湿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或沟谷地段。扇蕨,中国特有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物种。
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粗筛孔,膜质,深棕色,有虹色光泽,边缘具细齿。
单叶,远生;叶柄以不明显的关节与根状茎相连,坚硬,光滑无毛;叶片以鸟足状或三叉状深裂,基部楔形,中央裂片最大,向两侧的渐小,长披针形,全缘,纸质,干后绿色,上面光滑,疏被易脱落的褐色小鳞片。
主脉隆起,小脉不显。孢子囊群圆形或椭圆形,通常位于裂片下部,紧靠主脉两侧各成一行,幼时被隔丝覆盖。孢子囊具长柄。孢子不具周壁,外壁表面有稀疏的小瘤,纹饰模糊。
扇蕨为中国珍稀特产,因其量极少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渐危种。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林下,随着森林的砍伐,分布区日益缩减。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75厘米。喜阴耐湿,生于常绿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或沟谷地段。孢子秋冬成熟季。
中国特产的珍奇蕨类之一,在蕨类分类研究方面有学术价值。 水龙骨科约46属500种,绝大部分为热带、亚热带典型的附生植物,中国约有22属150多种。其中典型代表是水龙骨属植物。
扇蕨属
水龙骨科
Neocheiropterispalmatopedata(Bak.)Christ
搜山虎
扇蕨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75厘米;根状茎粗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棕色,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有细齿,覆瓦状排列,叶远生,柄长30-50厘米,无毛,基部关节不明显;叶片扇形,鸟足状分裂,裂片披针形,全缘,中央的长l0-30厘米,宽2.5一3厘米,两侧的向外渐缩短;叶纸质,绿色,上面光滑,下面疏生棕色小鳞片,叶脉网状,主脉隆起,细脉连结成六角形网眼,并有分枝的内藏小脉。
孢子囊群圆形或长圆形,生于裂片下部紧靠主脉,圆形或椭圆形。
医药价值
扇蕨根茎可入药,扇蕨《贵州民间药物》。
异名:搜山虎。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扇蕨的根茎或全株。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性寒,味辛酸涩。
功用主治:消饱胀,疗风湿。
选方:
①治饱胀:搜山虎根二至三钱,煎水服。
②治风湿脚气:搜山虎全草、狼鸡叶各二至三两,煎水洗脚。
真蕨亚门的蕨类植物门中最占优势,数量最多的一个亚门。具明显的根、茎、叶和复杂的维管系统的分化,单叶或1至多回羽状复叶,具柄,植物体各部通常具有鳞片和各种毛被等保护器官;孢子囊往往聚生成各种形状的孢子囊群,着生于叶片下面的边缘或缘内的叶脉上。孢子囊绝大多数具薄的囊壁,并有释放孢子的结构-─环带。孢子两面型或四面型,表面有复杂的纹饰。约1万种,广布世界,以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最多。大多数陆生或附生,少数水生或沼泽生。中国有2000多种,是世界上蕨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
扇蕨分布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年平均温15℃左右,1月平均温约8℃,7月平均温约2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昼夜以及晴雨天之间温差较大,一般相差10-15℃。
土壤多为石灰岩风化形成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或为酸性母岩风化形成的褐红壤,有较厚的腐殖质层。
扇蕨喜阴耐湿,生于常绿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或沟谷地在段。孢子秋冬季成熟。
分布于四川西部至西南部芦山、九龙、木里、甘洛、越西、西昌、米易及南部古蔺,云南西北部丽江、大理、中部昆明、弥勒、易门、双柏、富民、武定、寻甸、曲靖、大姚、北部永仁、东北部昭通及东南部屏边,贵州西南部册亨、兴义、兴仁、盘县。
多生于海拔2000-2700米密林下或山崖林下及沟谷石灰岩地段。
可用孢子或根茎繁殖。
孢子成熟时,采收有孢子囊的叶片,散播于荫湿处的腐殖质土面,切记盖土,在春季即可萌发成原叶体,慢慢生长成有根、茎、叶和孢子囊的植物体。
切割野生植株的根茎,亦可分植。
栽培管理
盆栽宜用浅盆栽植,可用园土、腐叶土按1:2混合。日常浇水只要保持盆土湿润即可,夏季高温干燥,可适量喷洒清水,以增加空气湿度,施肥每2个月一次。盆栽应放置在漫射阳光充足处。冬季夜温8~10℃,即能保持叶片翠绿越冬。
养殖培育
扇蕨的组织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取扇蕨孢子、原叶体、丛芽,孢子或原叶体或丛芽浸水21h,然后用50ppmGA3处理2分钟,再经0.1%HgCl2灭菌3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掉消毒剂残留物,吸干孢子表面水分,接种于1-1/8MS培养基上,糖浓度0-5%,pH5.8-6,每瓶接种孢